春雨润泽,万物生长。在中国人讲究春日吃鲜的餐桌上,鲜果是当仁不让的主角之一。“草莓是当季鲜果的代表,上市期可以覆盖到5月左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除草莓外,产自海南的芒果、广东的菠萝、云南的枇杷等热门鲜果从2月中下旬开始陆续登场,加上各类正当季的小众水果,都是不错的尝鲜选择。”
日前,在本来生活网水果品牌“果千寻”上线新品——海南贵妃芒发布会上,其商品中心副总经理张湘海表示,随着国产水果传统低端果品的逐步减少,更加优质的精品水果正在逐步成为市场主流。
水果是指多汁且主要味觉为甜味和酸味,可食用的植物果实。水果不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营养,而且能够促进消化。
中国水果产业链供需分析 水果行业发展前景研究
在水果行业想要打造“品牌”并不容易,主要原因在于水果是农产品,其品质很难标准化,每年同品种的水果品质也会随着天气、耕种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水果行业供需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显示:
作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大国,中国的水果产量占亚洲水果产量的16%。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我国水果产业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品种丰富,而且物美价廉。它在全球水果市场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存在着生产率低、平均产值利润低的问题,所以一直处于全球水果市场供应链的中低端。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国内需求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影响到水果产业。
水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大国,中国的水果产量占亚洲水果产量的16%。
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我国水果产业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品种丰富,而且物美价廉。它在全球水果市场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存在着生产率低、平均产值利润低的问题,所以一直处于全球水果市场供应链的中低端。
目前水果产业链主要分为种植端、采后处理、配送和销售,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传统的水果价值链普遍存在低效率、多层次配送,导致损耗率较高,目前行业损耗率普遍在30%~40%的范围内波动,叠加多次的分销成本后,整体利润率降低。
水果产业链从种植到销售的供给端也不重视用户的多维度多场景的体验。如今水果消费升级已经开始推动整个行业的变革,水果从业者需要精准把握水果消费趋势潮流和行业变化,而其他食品行业的从业者也更加关注“水果”如何升级传统的食物、如何为食品品牌带来差异化和更高的溢价。
中国水果消费市场规模近3万亿元,却没有上市水果品牌企业出现在A股。当新零售理念盛行时,有传言称几家行业内的头部水果销售商准备进入国内资本市场,争夺“水果销售的第一股”。
水果产业链发展趋势根据中国水果产业不同参与主体的创新变革总结出中国水果产业的发展趋势,从种植源头的标准化到零售端的智慧化和个性化。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中国果业发展迅速,成为资本进入的重要领域,许多人纷纷跨界转入了农业,尽管大量的资金和人才进入,但仍未能改变现状:中国果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仍是“产能过剩,质量不高”。
中国水果的主体市场尚处于幼稚期,但市场容量递增速度却很惊人。如果,这一时期,不先行导入,抢占战略制高点,以后进入将面临较高难度,在战略上也会受制与人。
深入挖掘水果的特性及消费者的其他需要: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更多的消费者开始饮用新鲜果汁。针对消费者的着方面的需求,每家水果连锁店都会有免费使用的榨汁机供顾客使用。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0-2029)》显示,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果产区和消费市场,其中产量约占全世界三分之一。从我国水果进出口贸易情况来看,2016-2019年期间,我国水果进出口总量整体处于一个上涨的趋势中,特别是近年来榴莲及车厘子等水果愈发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使得我国水果的进口量及进口金额大幅上涨。
从产量情况来看,得益于种植面积的增长,近年来全球水果产量也随之不断增加。跟据资料显示,2020年全球水果产量达88702.7万吨,同比增长0.6%。
随着国内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国产水果不断升级,品质越来越好。而伴随着消费升级,生产和销售格局也在悄然改变。消费者买到了物美价廉的国产进口品种水果,也直观体验到国产水果品质的提高。
本报告对我国水果行业的供需状况、发展现状、子行业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国内外水果行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行业的发展挑战、行业的发展建议、行业竞争力,以及行业的投资分析和趋势预测等等。
报告还综合了水果行业的整体发展动态,对行业在产品方面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具体解决办法。报告对于水果产品生产企业、经销商、行业管理部门以及拟进入该行业的投资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研究我国水果行业发展规律、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学术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了解更多行业数据详情,可以点击查阅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3-2028年中国水果行业供需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极经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