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在湘江边,上望石湾,下望朱亭,湘水荡漾,碧波涟漪。旧居在湘江岸畔,像一只雄鹰匍匐岸边,展翅欲飞。”——这是马英九父亲马鹤凌向子女们口述故乡的样子,但73年来这终究是马英九脑海中的模糊影像。
湖南省湘潭县白石镇潭口村,是一个湘江边安宁、静谧的小村庄,也是马鹤凌久念的旧居所在地。宽阔平静的湘江从村前而过,走过一段羊肠小道,即可见古渡、良田和炊烟人家。
【资料图】
时过境迁,但乡音依旧、乡情未变。原本宁静潭口村寺门前渡口,为了一位素未谋面却暌违已久的“孩子”——马英九再度热闹了起来,用长沙话商讨着他回家的事宜。
寺门前义渡老渡口 潮新闻记者 王嘉楠 摄
乡关何处
从长沙向南出发,沿着芙蓉南路、107国道一路向南,蜿蜒至湘江边,便是马鹤凌意的故乡——白石镇潭口村。这是马英九的祖父马立安曾经办厂的地方,也是马鹤凌幼时居住生活的地方。
马立安老屋及马家开办的鸿兴福锅厂旧址 潮新闻记者 王嘉楠 摄
村口,一棵老槐树嫩芽吐绿。1989年,马鹤凌看了外甥刘肇礼(亲妹妹马云英儿子)寄去录影带中摄录了这株老槐,回信到“庐墓已为荒草蚀,江乡犹共古槐眠”,绵绵乡愁跃然纸上。
槐下湘江,浩荡北去。老槐掩映下的寺门前义渡(免费渡河),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咸丰年间。渡口旁的“书善亭”内有一功德碑,刻文记载了自清咸丰年间以来捐资修建义渡的善举,马立安的名字出现在宣统二年的“义渡加捐”碑里。
离“书善亭”几十米远的一块黄土裸露空地,立有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门前义渡—鸿兴福锅厂遗址”的碑文,旧址上的建筑物早已在岁月的风霜中湮灭。有村民回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厂房还在,自己小时候时常溜进去玩。鸿兴福锅厂就是马立安的产业,除此之外马家还建有米厂,依靠水路运往湘潭和衡阳等地。马立安经营有道且乐善好施,至今被村民所称道。“他(马英九)爷爷是个好人,以前办过锅厂、米厂,有很多产业,捐田建学校、建育婴堂、捐义渡,对乡亲们都很好。”村民们议论着马立安的往事。
已经废弃的寺门前义渡老渡口 潮新闻记者 王嘉楠 摄
时光洗炼,江面早已不见货船往来的盛景;百年风雨,村里如今修起了新渡口。一条电动渡船常年停泊在渡口,供村民来往两岸。家住渡口边的潭口村村支书谭光祥,便是这条船的掌舵人。
马英九的姊妹曾回乡祭祖,图为谭光祥与她的合照 潮新闻记者 王嘉楠 翻拍
谭光祥说,河对面就是衡东,再往下就到了株洲,从前碰上赶集和节假日,往来两岸的乘客络绎不绝。后来,渡船上的人越来越少,有时一整天就只有几个人。尽管如此,寺门前义渡依旧是两岸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毕竟坐船比开车要快得多。
从寺门前走水路逆湘江而上约摸十里,便是马立安的长眠之地。
茶恩寺镇双阳村马家祖墓 潮新闻记者 王嘉楠 摄
1927年马立安溘然长逝后,被家人安葬于茶恩寺镇双阳村。墓地建在一片开阔的水田之间,前植柏树两株,田间溪流潺潺,肃穆清幽。
墓碑上少有的几个字已经斑驳,大部分刻字仍清晰可见。
双阳村村民马仁桃讲述,原本马立安的墓地只余伶仃坟冢,自己受刘肇礼之托于上世纪70年代对马家祖墓进行了修葺、立碑。墓碑左侧的“英九”二字,正是由他亲手刻上。
碑上大部分刻字仍清晰可见 潮新闻记者 王嘉楠 摄
乡情绵延
衡山,不仅是风光奇秀的名山,更是一部渊深厚重的中华文化大典,用生生不息的湖湘文化浸润着这片沃土的每一个角落。
1924年,马鹤凌一家迁往湘江对面的衡山县。
南岳衡山香炉峰下的忠烈祠 潮新闻记者 王嘉楠 摄
位于衡山脚下,历经百年风雨的岳云中学英才辈出,佼佼者灿若群星,先后走出了杨开慧、丁玲、贺绿汀等著名校友。马鹤凌的中学时光,就是在这里度过。
岳云中学校友会秘书长柳永忠介绍,岳云中学历来主张德智体全面发展,特别重视体育。当年,学校专设体育部,聘任体坛名师杨一南主管。学生每天必须坚持晨跑,参加球类和田径竞赛,使学生锻炼健壮的体魄,且培养出一大批运动健将。
马鹤凌在校时,就曾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体育名人。
原岳云中学校长余为骐曾撰文,马鹤凌1935年入学岳云,各科成绩优良,且酷爱体育。1938年在校运会上获得中长跑四个第一,参加湖南省运会又获同项四个冠军。
这一点,在马鹤凌在自传中也写道“我在岳云中学六年,这学校特别重视数理和体育,而我在这两方面也比较喜欢,当时是一名全能运动员,担任过篮球、排球、棒球队长,跑万米还选上全国运动会湖南代表队。”
湖南岳云中学 潮新闻记者 王嘉楠 摄
柳永忠提到,马鹤凌感念母校和杨一南老师的栽培,还捐献了一万美元专门成立“一南体育基金”,帮助很多和他一样有体育天分的同学。
马鹤凌与母校联系颇为紧密。上个世纪70年代,余为骐担任岳云中学的校长,负责校友联络工作,因两人生平、爱好相似,彼此往返信函,交谊十余年。
余为骐儿子余毅对马鹤凌印象深刻。余毅告诉潮新闻,2000年,他陪父亲前往香港参加马鹤凌举办的世界华人和平建设协会第七届年会。会议间隙,马鹤凌注意到他想找吸烟室,便劝说吸烟影响健康,年轻人没有好身体,工作上也做不出大成就。“长辈的谆谆教诲,让我大为感激,也让我下决心戒掉了昔日陋习。”
父亲故去后,余毅整理两人的信函时看到,马鹤凌生前给母校的最后一封信中说,“英九55岁了,跑完万米后可再游泳1000米,做俯卧撑可连续100次,每天工作17小时,具有九思之德,九经之志和为官‘不粘锅’的美名,人们称他是‘稀有动物’。英九也是岳云教育的产品。”
马英九曾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完成的铁人三项比赛成绩
岳云中学严谨的治学理念铸就了马鹤凌自律的性格,并一脉相承地体现在他对子女的教导中。在台湾政坛,马英九素以清廉人品、爱惜羽毛著称。
继承了父亲的天赋和爱好,马英九至今还维持着跑步锻炼的习惯。在气温只有10摄氏度的武汉,马英九仍早早起床,穿上休闲服,戴上运动帽,相约同行的朋友和台湾青年学子一起到东湖绿道晨练和散步。
乡音依旧
“舅舅马鹤凌一家讲的都是长沙话,因此马英九的家乡话也讲得很地道。马英九曾经说过,有生之年能回来,一定要去湖南大学和学生们用长沙话聊聊。” 刘肇礼告诉潮新闻记者。
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前夕马鹤凌携一家老小离开故土,借道香港迁往台湾。从此,与故乡山长水远,尺素难寻。关于舅舅的情况,刘肇礼只能从母亲处耳闻。
1977年,刘肇礼家中收到一封来自美国的信,收信地址是“衡山马家堰”,收信人则是“刘文亚先生的太太马云英女士”。信中短短数语,问及亲人安好,现居何处。信是马鹤凌的大女儿马以南写的。刘肇礼记得很清楚,相当长的时间里,舅舅和表姐都未透露他们的真实身份,只说是在海外做生意。
未料到,这封只隔了一道浅浅海峡的信件,要辗转大半个地球才能来到湖南。阻隔再大,也隔不断亲人的思念与牵挂,就这样一封又一封冲破千山万水的信件让彼此的感情联系的更为紧密。
马鹤凌寄给妹妹马云英的信件 潮新闻记者 俞刘东 摄
刘肇礼抱出一大堆书信照片,被珍藏的宣纸时至今日依旧洁白平整。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摊开回忆,一件一件娓娓道来。
一声满含深情的“云妹”开头,马鹤凌在给妹妹马云英信中细致述说着各类事,从家长里短到天下大事,无所不聊。随着年事渐长,兄妹闲话更显珍贵。一次,他随信给妹妹寄来两百元压岁钱,在信中感叹“快八十了,还有哥哥给压岁钱,是你的幸运,也是我的幸运。”
马鹤凌对回乡的渴望,也在字里行间体现。马鹤凌在给刘肇礼的信件中满怀遗憾地写道,“老病还乡痛在心,望中庐墓未登临。百年统一仍亡命,万世开平正竭忱。故国河山真壮丽,南朝王气自升沉。余生且惜春秋日,绝岭奇峰好探寻。”
从恢复通信联系,再到亲人重逢,又隔10多年。两岸开放探亲后,马鹤凌第一时间就办好了马云英和刘肇礼赴台湾的所有手续。1990年10月,当满载思念的航班平稳降落在桃园机场,等候了40多年的马鹤凌紧紧抱住妹妹,两个老人就在机场忍不住失声痛哭。
刘肇礼陪母亲在台湾住了2个多月,表弟马英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肇礼说,马英九是一个孝顺的人,无论工作多忙,每周都要到父母家吃饭、陪父母聊天。对于素未谋面的姑姑,马英九也十分尊重体贴,常常专门过来问候,还亲自开车带他们去海边游玩。
刘肇礼(左)和母亲马元英(中)与马英九合照 潮新闻记者 王嘉楠 翻拍
刘肇礼曾与马英九聊过家乡的近况,诚挚希望他早日回乡祭拜先祖。对于这份邀请马英九答应有生之年一定回来,还说到了湖南一定要去岳麓山看看。
尽管多次公开场合表示“希望有机会能去大陆看看”、“我真的很想去”,马英九的大陆之行还是耽搁了多年。1995年,思乡情切的马鹤凌先一步回到了湖南,用双脚丈量那早已发生巨变的每一寸土地。
而对于村里的大多数人来说,即将回家的马英九,倒只是马氏大家族中一名小辈。从族谱上看,马仁桃比马英九长上一个辈分。对于即将归来的“侄儿子”,这位族叔的想法相当朴素,欢迎他来寻根,看看大陆多年来的变化。
最后的书信往来中,马鹤凌一度嘱托外甥刘肇礼告诉马英九,在湘江边上建一个立安纪念亭——亭有八角,角悬风铃,风来习习有声,亭上书对联“立德立言立功开张自此,安乡安国安家后继有人”。
村民在马家旧址前驻足 潮新闻记者 俞刘东 摄
Copyright © 2015-2022 南极经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2022077823号-13 联系邮箱: 317 493 128@qq.com